清朝的十二位皇帝,从奠基者努尔哈赤开始,到最终的亡国之君溥仪,共经历了整整十二任君主,其名字和称号分别是:1. 天命汗努尔哈赤;2. 天聪汗皇太极(崇德帝);3. 顺治帝福临;4. 康熙帝玄烨;5. 雍正帝胤禛;6. 乾隆帝弘历;7. 嘉庆帝永琰;8. 道光帝旻宁;9. 咸丰帝奕詝;10. 同治帝载淳;11. 光绪帝载湉;12. 宣统帝溥仪。
清朝的衰落无疑始于乾隆帝的统治,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,这段历史让我们看到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衰退。若以清朝入关为起点,统治中华大地的则是十位皇帝。而在乾隆时期,正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标志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历史的分水岭。
乾隆盛世多指的是他早期的统治。在这一阶段,乾隆帝处理了多次叛乱和战争,包括大小金川之乱、准格尔部的叛乱,甚至与缅甸的交战。虽然这些军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政权,但战争的阴影却笼罩着民众,普通百姓不得不肩负沉重的赋税,国家的财富也在这样的消耗中悄然流失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民间的不满逐渐累积,各地支起的起义骤然增加,清朝政府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镇压,原本的繁荣正显露出衰败的端倪。
展开剩余46%在乾隆帝的统治下,和珅跃升为权势宠臣,他利用职权进行贪污,肆意攫取财富。彼时,清朝贪腐现象频发,层出不穷,众多官员在贪欲的诱惑下集体腐败。而和珅个人贪污的财富竟超过了国家库藏的银两。此时的吏治已经腐败至极,国库连维持一场战争的开支都显得捉襟见肘。此外,乾隆年间还大力修建土木工程,尤其是奢靡的圆明园,耗费了无数民众的财富,导致生活困苦的百姓雪上加霜。
在康熙年间,海禁令的解除使得大清国与诸国贸易繁荣,海关税收也因此增加。然而,进入乾隆的盛世,外贸易额不断增加,随之而来的贸易纠纷却层出不穷,特别是基督教传教士涌入广东沿海,向百姓宣传基督教,试图使其入教,这种行为显然与传统的儒家思想产生冲突。为了应对这一局面,乾隆根据地方官员的建议,关闭了闽、江、浙三地的海关,并禁止蚕丝的出口,结果导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,使得外国商人难以从大清国赚得利润,同时也为未来帝国主义以强权迫使中国开放埋下了隐患。
发布于:天津市老虎配资-炒股配资10倍平台-泸州配资公司-证券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